Art

Art

Wednesday, 15 October 2025

冷静期:它是什么?为什么重要?股票交易也可采用的保护机制




我以个人的经验来说:在研究是否买入一只新股票的时候,如果发现基本面和业绩是不错的,我会往往变得更兴奋,恨不得立即购入它、持有它。这种情绪应该就是:冲动!

因为我管理的是个人的组合,没有顾问、或旁人给予“旁观者清”的建议和意见。因此,我只能依靠自己或系统了。为了更加理性的管理,我打算开始“强制”设定一套“冷静期”的机制,给自己。


在做出金融决策时,尤其是涉及长期承诺的投资产品(股票),一段冷静思考的时间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冷静期”的意义所在——它本来是为金融产品消费者设置的一道保护机制。我认为实施在股票交易上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
什么是冷静期?
冷静期是(法律)规定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投资者可以取消购买某些金融产品(如单位信托基金或保险计划),无需支付任何罚款或费用。在马来西亚,单位信托基金的冷静期通常为6个工作日,从基金公司收到申请之日开始计算。

冷静期的目的是什么?
冷静期的设立有以下几个关键目的:

I)保护消费者免于冲动决策 ~~ 金融产品往往复杂,冷静期让投资者有时间重新审视产品条款、风险和适配性。

II)防止误导性销售和压力营销 ~~它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缓冲区,避免受到销售人员的过度推销或误导。


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SC)明确规定单位信托基金必须提供冷静期,其他国家如英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也有类似规定,通常为7至14天不等。此外,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在给予反思时间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决策质量会显著提升。

“冷静期能有效减少购买后悔,并提升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长期满意度。” —— HRMARS 法律评论

投资者在冷静期应该做什么?
1)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2)比较其他替代方案,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3)如有需要,寻求独立财务建议

4)结合自身长期财务目标进行判断


**********

了解了上面的讯息与解说后,这里为自己设定的冷静期机制如下:

对于第一次买入股票>>>
第一笔交易:不可投入超过拨备资金的20%
冷静期:7天(从第一笔交易开始)

在冷静期的期间:
~不可~:暂时不可以做第二笔交易
~可以~:如果后悔买入了,可以在冷静期内,卖掉股票。

在7天冷静期结束之后:若不后悔,可以如常买卖股票。


Friday, 10 October 2025

跟隆综指比赛跑 赢了也不高兴

我决定了要开始有系统地管理我的投资组合,就像基金管理人那样。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管理人是我,客户也是我。但是,一样的是,管理人必须向客户展示管理能力,必须时时刻刻监视股票组合的年化表现,适时地进行组合调整,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我现在最大的恐惧是:再继续疏于管理股票组合的话,我的资金或者财富就会一直原地踏步,不会增长,甚至被通货膨胀吃掉。

首先,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设定一套监视标准,即投资基准(Benchmark)。

通过将个人股票组合的整体表现(股价涨跌),在每一个月底进行结算动作(总净市值),然后记录起来净市值与相应的月份。打个比方,8月份 -- 净市值五十千;9月份 -- 净市值六十千;以此类推。。。

好了,管理组合的表现已经换算成一个数字了。那么这个数字是高?是低?是好?是差?该如何判断呢?这个时候,就要设定一个基准,来做对比了。

既然我投资的是大马股市,那么通常一定第一个想到的是,拿吉隆坡综合指数 FBM KLCI 来做基准了。不过,我一查之下,发现隆综指在近这一年里的表现是负-0.87%而已,这样的表现水平似乎并不怎么理想。假如我的组合取得1%的成绩,算是打赢了隆综指,但是实际回报却像是只得到一颗花生(peanut),叫我如何高兴起来?无论如何,第一个基准是FBM KLCI。

如此一想,我怎样都不满意的。于是,我找了其他基金的表现图来比较。我就摘了大众信托基金的其中一个,即Public Regular Savings Fund,的近一年表现。PRSF取得表现是9.55%,好像还不错。为什么选这个基金呢?因为我有购买这个基金。想法是这样的:若我的管理组合的表现还差于信托基金,那么倒不如将我的资金用来买基金就好。何必那么辛苦管理呢,到头来我的财富因为自己管理不佳没能增加,我就太对不起自己了。还不如舒舒服服,让信托基金为我工作。因此,第二个基准就用PRSF。

第三个基准,我选择设定为黄金价格。最近常常看到黄金价格不停地创新高,新记录。我的老婆要买金饰品作结婚送礼,也一直买不下手。翻看一下,金价竟然在这一年里涨了46%,远远地打败了马股和基金。这个基准的水平很有挑战性。不过,我还是想将目标设定得高一点,尝试突破吧。我了解黄金是属于避险商品,不会带来商业收入。

总结一下,我将会采用3个投资基准,即隆综指、大众基金及黄金,来监视个人的投资组合。

你们呢?用的是哪一个基准呢?











Sunday, 5 October 2025

2025年9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近2个星期,我的正职工作表真的是排得满满的,无法细细阅读财经新闻,也无法抽空写文章。直到今天,工作任务算是完成了,希望接下来有时间看看我的组合。

以下是我9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无~


卖出
卖完PARAMON@RM1.07
卖完PHARMA@RM0.230


每月一言

9月份的交易主要是卖股,没有买股。因为没有时间看盘、没空做研究。

首先,卖掉PHARMA的原因是:它的业绩从疫情和疫苗之后的高峰,就跌入了亏损的状态中,甚至被标签为PN17公司。我手上的股票其实是“免费票”,因为早在2020年的时候我就已经套利、收回资本了。原本打算一直持有它,继续收股息,奈何它竟然亏损,没有派息两年了。这次把全部剩下的股票卖完,赎回资金作准备。

另外一个则是PARAMON。卖掉它是基于公司CEO也坦诚房屋销售额已经达到顶点,不能超越RM1 Billion的数字了。因此,最近可以看到它的业务开始扩展至金融业、饮食业等等,公司的资金也宁愿被用来投资其他房产发展公司。这意味着公司的成长即将迈入成熟或放缓的阶段。再加上,我认为房产业公司在大马还是有它的局限,人民的收入无法追上房子的价格的上涨速度。


。   

Wednesday, 17 September 2025

ROE是多少?15%合理吗?

在这里发了关于37%公司的文章后,我对公司的财务健康突然来了兴趣。于是,趁4天连假在家,我翻看了股票投资工具书,重温看看作者的推荐。

首先,简单地科普一下,什么是ROE?这里就从书上摘取,将原文附上如下(担心翻译的意思不到位):
ROE stands for Return On Equity. ROE measures the company's ability to make use of its assets to generate profits. ROE is measured by dividing the company's after tax earnings by its total shareholders' funds.

几本书籍都统一地推荐以15%为ROE底线。意思是拥有ROE=15%或以上的公司,才值得投资。

为何是15%呢?10%太少?20%太多?究竟是如何得来的数值?我不知道有没有人问过。

不妨让我再统计一下吧。统计的依据可以再次用到上一篇文章所整理的季度业绩报告,即在2025年8月份发布业绩的马来西亚上市公司名单,当中37%拥有净利及增长的公司。这一次就配上它们最近一年的ROE值。

首先,整体的统计结果显示这180间公司拥有的ROE值,是处于负-2934%至正88%之间(这个距离很夸张地大,没有可参考的价值)。整理了这些统计数据,再以图表来呈现,就会如以下:


然后以巴仙来呈现的话:

可以明显看到总共有127+25=152间公司(大约84%)的ROE是不能达到15%的。更令我惊讶的是,当中有25间公司(即14%)拥有负数的ROE(少于0%)的。另外,能够达到15%以上ROE的公司总共有20+8=28间(约15%)而已。上面的意思视乎是在说,虽然这180间公司成功在最新季度业绩录得净利及增长,但是大多数的它们的获利能力只是马马虎虎而已,根本不够看?还是?应该反过来说,这些公司的获利能力虽然不漂亮,但是依然可以取得不错的净利及增长?需要再补充的是,ROE少于15%的公司名单里,包括了一些大家都认识的公司,如GENTING, BKAWAN, IJM, MAHSING, SUNWAY, SIME, HLBANK等等。如果把ROE条件设定高于15%的话,那么可以对这些公司说拜拜了。

到底合理的ROE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结果来看,是找不到绝对的答案的。什么数值才是合理的ROE来挑选股票,是一个很复杂的奥数题。教练也给不到答案;这里也一样。



Friday, 5 September 2025

必须优于37% 比率

大马上市公司刚刚在8月底纷纷公布了它们的季度报表。然后我做了一个统计。

以500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净利的数据来看:成功录得净利,并对比去年的净利取得增长的,总共有185家公司。换算成比率,即37%。换句话来说,10家上市公司,就有3至4家是取得不错的业绩表现的。




如果规范的投资之道是基于一家公司的净利+增长的话,投资人都应该投入这37%的公司,而必须避开那63%的公司。这里就不讨论关于“一个季度的业绩并不能代表一家公司的整体表现”这个课题。这里想要做的只是统计而已。

我比较好奇的是,是否有大概率可以选到这37%的公司来做投资呢?37%是少于一半,算是低概率吗?

虽然买到这些有佳绩的公司,并不是绝对保证能够取得好回报,但是至少股价下行的风险应该会少一点,毕竟基本面在撑腰啊。

让我惊奇的是,我的股票组合比这个大市的比率还要差!我所持有的公司在这个季度报表统计出来只有29%(即10家公司里,只有2至3家)录得高于预期的业绩。29%对比37%,我的组合比大市还要来得差,这个发现真的有点让我感到挫败感呢!

挫折过后,该反省了。

我认为个人的组合这样的表现应该可以归咎于“不善于管理”。我的整个组合里有超过20只股票,管理的难度和时间都是很高的,但是我只是在少少的业余时间看看而已。然后我买入后,大多数是放着不管了,赚也好,亏也罢,总之我基本上是不去管理的。这里的【组合管理】指的是:(1)一直关注相关领域的趋势与前景,公司的方向和执行力,(2)并做出减持或者增持的决定,再采取行动。

只凭依这一个季度的统计可能有点太仓促下定论。下个季度报表,我再统计一下。同时,这也是对我的一个及时警钟。


Wednesday, 3 September 2025

2025年8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每年8月尾至9月中,是国庆月,也是工薪族和学生们期待的假期。当然,股市交易日也会减少。大家是乐于见得,还是坐立难安呢?

以下是我8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买进KIPREIT@RM0.855
买进KEYFIELD@RM1.385


卖出
减持SCICOM@RM0.995
减持HOMERIZ@RM0.50
卖完NEXG@RM0.395



每月一言

8月份有几笔的交易,有卖也有买。

买什么呢?一只是KIPREIT,另一只是KEYFIELD。应该很多人对KIPREIT不会感到陌生,至少从后半边的字“REIT”,就看得出它就是产业信托的一种。KIPREIT近期收购了很多座商场,除了它的赞助人的商场,另外还收购了D'PULZE CYBERJAYA。待所有收购完成,它的总组合规模预计达16亿令吉,总净可出租面积达340万平方尺。目前,它的股价位于低点,接近52周最低,而且派息率有8%。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买入的良机。

KEYFIELD 则是许多投资网友所说的油气业内的“海上旅馆”。它的确是提供了离岸生活船的服务,同时也能够为石油与天然气客户提供支援。简单来说,它的服务内容是可归类于油气领域的。因此,原油国际价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它的表现。同样的,它目前的股价从上市大涨后跌了很多,PE是个位数,ROE则是27%。因此,我也认为这有上升的潜力。

另一方面,卖股的理由就显得简单很多。

SCICOM因为股价涨到了高点,所以我趁机套利一些。剩余的股份,预计它交出更好的业绩后,才再考虑。

HOMERIZ是我持有了很久的家私股。因为它其中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大马是前十大供应国之一),随着美国总统展开关税调查,这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短期订单必然会受到冲击。因此,我决定减持一些。

至于NEXG嘛,我之前的文章(暴雷暴跌 历史重演 投资人遭殃)已经说出我的想法了。这里就不再做重复陈述。


。   

Tuesday, 26 August 2025

回顾 MAHSING 的投资过程

原来这里已经3年多没有出现回顾篇了。我翻查上一篇的相关文章都已经是2021年的了。可能个人的交易频率比较低、亦或者我持股的时间太长了。嗯,这个是不是也应该检讨一下呢?

撇开题外话,这次的回顾焦点在这只股票~ MAHSING。翻查回去已经完成了的投资记录,我制作了的整个买卖过程的图表(如下)。


 

我是在2020年10月份至2021年2月份期间持续分批地买入这只股票。然后,在2023年9月份至2024年8月份期间分批地卖出这只股票。到了2024年9月份的时候,我已经完全没有持有股份了。这项投资的总回报有27%多,算是不错,但是可以更好。。。

因为脱售已经过去1年了,趁我现在还记得的时候,我就赶快在这里整理出来关于我和它的故事与过程:

1)我依稀记得那时候其实这只股票的股价大约在RM1.00,还没有跌到个人系统的设定买入水平。但是,公司在当时开始宣布进军手套生产业务。大家应该都知道那年2020年是疫情高峰期。手套公司非常赚钱,估值也可以上到很高。我怕错过这个赚钱机会,于是刻意调整设定,将目标买入水平提高上来,人为地更改并满足了系统买入的条件。(换一句话来说,因为我心里已经有了买的念头,所以我私自更改了条件,合理化了买入的理由。这个错误的行为实在是不可取,以后不能再犯。)我买入之后,谁知股价就开始下跌,越买越跌。当我手上的票越来越多,同时我的资金也消耗得很多。最后,没有实力再继续买了,我的平均买价无法降低很多,所以初期的时候,出现了纸上亏损。

2)由于我的平均买价偏高,初期的2年半,一直处于纸上亏损,大约30%多,我不忍心卖出止损。因此,我的资金也被套了这快3年的时间。时间成本方面,是真的亏大了。一直看着回报栏里红红的负数,心里也很是懊恼和后悔太冲动买入。这种心情一直笼罩着我,因此当我看到了转机,我又急匆匆地行动了。

3)它的股价开始回升至我的买价,让我以为看到了曙光。由于害怕股价昙花一现,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卖出,想要取回资金,不奢望赚钱了。没想到的是,卖着卖着的时候,股价竟然缓缓地攀升得越来越高,甚至升破了近年的记录。而我呢,因为卖得太早,剩下不多的股数,最后才悉数在高点卖掉了。幸好,有这一小部分卖在了高点,才致使最终的总回报率27%,才没有那么难看。但是,我又是不禁地‘心痛’呢。

总结上来说,这个MAHSING的投资项目,最后回酬是正面的,是值得开心,但是又是一个我必须深深反省的教训啊。


Tuesday, 12 August 2025

暴雷暴跌 历史重演 投资人遭殃

回顾一下,近期的文告与事态发展:

24-2-2025 从原来的DSONIC 改名去NEXG

25-2-2025 提议进行私下配股 PRIVATE PLACEMENT up to 10% 总发行股数

6-3-2025 完成收购INNOV8TIF HOLDINGS SDN BHD 的51%股权

27-3-2025 收购MMAG的7.58%股权

10-7-2025 购买产业、工厂、仓库,供营运用途

18-7-2025 设立MyNasional Holdings Sdn Bhd 以扩展业务至AI人工智能及数据相关领域

8-8-2025 收购CLASSITA的32.61%股权,成为大股东。CLASSITA同时也成为关联公司。(不是提案阶段,而是已经完成了收购)

在11-8-2025交易日,出现一柱擎天的股价走势,可惜是暴跌的。


在这一系列的企业活动的发展中,在私下配股的消息期间(2月份),股价就曾经在几天的时间从34仙大跌25%至25.5仙。当时,我也是被这项消息震惊到了。公司发展的挺顺利,财务也健康,为何突然提议私下配股呢?那时,我抛售了一些股票,亏了钱,但是还是忍痛把其余的股票留着。

历经了6个月时间,慢慢地股价好转,重新回到了34仙,更喜的是还往上涨了许多至最高53.5仙。因为股价如此的强势,我最近都在密切关注它的走势,以在适当的时机卖股套利。其实它的股价已经达到个人目标价了,但是我不想卖错过高点,所以还在看着指标MOVING AVERAGE的技术分析。直到昨天11-8-2025,因为令人纳闷的企业收购,NEXG 股价一日之内暴跌30%至37.5仙。原来技术分析,也预测不到黑天鹅似的暴跌走势,无法让我及时卖股的。我又交学费上了一课。

可以看到一间公司若做了对的企业活动,市场是接受并看好的;反之,若做了错的企业活动,市场将对它进行惩罚似的抛售。

但是,要保障自己的投资利益,投资人还是得“有利就套”。(对我自己说的)


Tuesday, 5 August 2025

2025年7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又是新的一个月份。先做个记录再谈。

以下是我7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卖出


每月一言

不做记录,还真没有发现到,原来上个月我没有任何交易。我原本以为有一、两笔交易的。因为我印象中,自己有一直放蛮多的时间在看股市,和翻看资料的。

同时,做了记录后,也发现到原来不知不觉中我的储备金累积起来了。这是因为近几个月份,我卖的比买的要来得多。不了解的人看了,可能会以为我退场了。其实并没有。只是近来我在调整持股组合中,趁机放掉了一些已不符合个人投资条件的股票。再加上,最近也没有找到适合的股票、或者机会,所以就不急着进场购买。

然后我也正在考虑要不要换个broker。看到网上和社交媒体上很频密地出现一家broker的广告,交易费低、又送一只股、等等的好康。我目前用的是老牌的broker。


。   

Tuesday, 22 July 2025

预测未来前景 不可能的任务 (时间线 剖析)

有没有人可以预测到一间公司生意的未来前景?

让这里来剖析看看。拿我的一只持股BAUTO(纸上亏损中)来做例子。

2024年8月;当时股价是RM2.45;3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2.45至RM3.25(买入和持有建议)

2024年9月;当时股价是介于RM2.29至RM2.40;5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2.45至RM3.05(买入和持有建议)

2025Q1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营业额下滑23%;净利下滑30%

2024年10月;当时股价是介于RM2.25至RM2.32;3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2.45至RM3.05(买入和持有建议)

2024年11月;当时股价是介于RM2.05至RM2.14;5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2.45至RM3.05(买入和持有建议)

2024年12月前两个星期;当时股价是介于RM2.03至RM2.04;5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2.05至RM2.80(买入和持有建议;下调目标价

2025Q2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营业额下滑36%;净利下滑55%

2024年12月后两个星期;当时股价是介于RM1.51至RM1.56;2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1.46至RM2.65(买入和持有建议;下调目标价)

2025年1月;当时股价是介于RM1.35至RM1.61;4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1.46至RM2.30(买入和持有建议)

2025年2月;当时股价是介于RM1.19至RM1.28;2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1.46至RM2.30(买入和持有建议)

2025年3月;当时股价是介于RM1.00至RM1.13;5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0.94至RM1.43(出现一些卖出建议;下调目标价

2025Q3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营业额下滑33%;净利下滑66%

2025年4月;当时股价是介于RM1.05;1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是RM0.94(卖出建议)

2025年5月;当时股价是介于RM1.02至RM1.10;2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0.94至RM1.12(出现一些卖出建议;下调目标价

2025年6月;当时股价是介于RM0.91至RM0.985;4家分析行给出目标价介于RM0.86至RM1.20(出现一些卖出建议;下调目标价

2025Q4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营业额下滑44%;净利下滑77%


于21/7/2025,股价报到RM0.745而已。


整理了一系列的时间线的数据之后,我做个简略的报告如下:

1)股价从2024年8月或更早以前,开始慢慢地下行;直至12月份中,即Q2业绩报告出炉后,股价大幅下跌;之后跌势不止,不停下滑;来到近期,Q4业绩报告出炉后(2025年6月),股价最新跌到了RM0.725的历年最低记录。

2) 公司的业绩,尤其是净利已经连续6个季度萎缩了,从一开始(2024Q3)的QOQ缩幅才19%而已,至最新(2025Q4)萎缩77%了。

3)分析员在2024年8月至12月期间,给出买入或持有的建议。即使Q2的业绩报告没有达到预期,分析员依然在2025年1月和2月期间,没有更改建议,还是买入或持有的建议。直到2025年3月,终于有一间分析行给出卖出的建议,但还是有些分析行给出买入或持有的建议;之后的几个月直到最近,分析员的卖出建议里的目标价一直往下调至RM0.86,跟最新的股价RM0.745还是有差距。

4)个人在2024年12月(2025Q2业绩出炉后),抛售了一些股份,来降低亏损。目前,还持有一些股份(被套)。

从上面的时间线的回顾,我认为分析员的未来预测能力不比普通散户来得强。终究“预测未来前景”是“不可能”的任务呢。


Thursday, 17 July 2025

关于股息占比的一则新闻

从TheEdge新闻上阅读到一份BIMB研究的转载,引起我的兴趣。

这里只摘取了一些我看到的重点:

】】大马股票市场是其中具有税务友善的国家,没有资本利得税,于股票回购没有征收税务,只有针对一年获得超过RM100,000股息的个人征收2%税。

】】欧洲国家的资本利得税高达30%(视个别国家而定),股息预扣税最高可达30%。欧洲的企业更倾向于派息,来避开资本利得税。因此,欧洲股票的回酬里股息的占比是64%。(大致上,股票的回酬来自两个部分,即溢价 capital appreciation 和股息 dividend)

】】近10年来,大马的股票回酬里股息的占比是67%。

】】相比之下,MSCI World全球指数和MSCI US美国指数的股票回酬里溢价的占比是54%至63%之间。换句话说,股息的占比是37%至46%而已。

】】根据BIMB的计算,从2009年至2024年,股东们获得的派息总共是RM691 billion。股票回购总共是RM9.8 billion而已。溢价的回报总共是RM824 billion。


乐观的看法,大马市场的派息率高是对投资人的一项好处。股息是一项稳当、且实实在在的被动收入。大家不妨考虑将股息列入并计算于股票回酬率里,充分地利用这项好处。当然,美国的股市有非常高的资本增值率,投资人纷纷奔向它淘金也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可以两样都要。


Tuesday, 15 July 2025

过去、现在、还缺了一个。。。未来。。。

这是我个人的方法(应该也是挺普遍的方法吧)。搜集过去5到10年的公司业绩数据,并利用常见的财务比率公式(比如:PE,DY等)来计算估值;再比较现在最新的市价,判断估值是否便宜,最后决定是否买进。有网友跟我用一样的方法吗?

但是,作为一个使用者,我要告诉你,利用上面所述的方法,有时赚,有时赔。明明一只过往业绩非常漂亮的股票,可偏偏自己一买入就开始下跌,要么忍痛割肉,要么被套很久。这是让人困惑的事情:过往业绩好的股票未来就一定持续优秀吗?过往业绩欠佳的股票未来就没有翻身的可能吗?

市面上的基金投资项目说明书大多数都注明了一则免责或自担风险声明,如: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表现、过往表现并非对当前或未来结果的可靠指标、诸如此类等等。基金公司本来应该鼓励顾客买进他们的基金啊,为什么却写下这样‘贬低’自己基金的一行字呢?有可能是因为执法单位(国行)的规定;但是,也有可能是他们其实也无法保证基金的未来表现呢。

回顾我投资失利的个股,我发现赔钱的原因主要是中了价值陷阱(比如:基本面恶化、财务失真)、或栽在夕阳生意(比如:传统媒体)。因此,我有一个很简略的结论:我用的方法缺少了一个元素,那就是‘未来’。我只是做了过去数据的统计分析,然后指望业绩表现会一直历史重演,股价会周期性摆动,我就从中套利。但是,我完全忘了未来可能会改变,忽略了去看前景如何。如果一间公司的生意没有未来,那么投资人如何能够赚钱呢。

从基金购买声明以及我个人的经历,都可以看到我的投资方法还缺了~~对个股的未来业绩的分析与研究。

接下来的个股分析,除了过去以及现在,我还需要考虑‘未来’。预测未来是一门很深的功课呢。



Friday, 4 July 2025

2025年6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迈入下半年了。你们还在股市里吗?还在交易吗?

以下是我6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增持HAPSENG@RM2.57


卖出
卖掉DELEUM@RM1.64
减持TIMECOM@RM5.28


每月一言

趁着油气股因为以伊战争、油价大涨的时期,我脱售了所有的DELEUM股票,不再持有。这笔投资为我的投资带来相当高的回酬,算是我个人少数的成功例子。有时间和机会的话,可能在以后分享。

另外,我也减持了一些TIMECOM的股票。这只股票的股息相当高,持有它并收取股息算是不错的一个选择。这是我当初买入它的原因。不过呢,同时它的股价波动比较平坦,不会大跌、也不会大涨,要赚取差价的话,可能不是一个适合的选择。原因是它的业绩不再高速成长。

由于我最近又又(特地写两次,因为我好像不时都在自说这个。惭愧)开始展开投资系统调整计划,涉及何时买入与卖出的策略。因此,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应该会有一些股票组合上的调整。


。  

Thursday, 26 June 2025

关于审计行的一则新闻

一间公司(无论私人或上市)的审计报告,对于股东们,是非常重要的文件及资讯。如果审计师对公司能否履行其财务义务并继续营运持有重大怀疑,他们有责任在审计报告中表达这一担忧或提出警示。

关于Chengco PLT 事件,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耳闻呢?它是谁?这件事的背景故事,得先从阅读南洋商报的报道转载开始:

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旗下的审计监督委员会(AOB),基于严重审计质量问题,决定暂停审计公司Chengco PLT的注册资格,为期两年。调查发现,Chengco PLT在审计时,存在多项违反马来西亚会计师公会(MIA)采纳的国际审计准则(ISA)规定。该问题包括:未能就银行借款、期初余额与前期调整、持续经营假设、其他应付款项、收入、销售成本、可转换优先股,以及商誉等事项获取充分审计证据。此外,房产开发成本和定期存款等方面,也存在重复出现的审计缺陷。必须注意的是,Chengco PLT曾经在2019年被AOB制裁,但整体审计质量未见改善。

由于注册资格被吊销2年,Chengco PLT已经开始向它的客户,多家上市公司请辞。

这里就列出一些已知的上市公司名单:

公司名;股价(25/6/2025)
1) EURO;RM0.050
2) YGL; RM0.115
3) MNC; RM0.080
4) PNEPCB; RM0.040
5) DGB; RM0.045
6)NOVAMSC; RM0.060
7) MTRONIC; RM0.015
8) BRIGHT; RM0.175
9) MTOUCHE; RM0.015
10) ASDION; RM0.030
11) SINARAN; RM0.025
12) TRIVE; RM0.015
13) BIOHLDG; RM0.015
14) PDZ; RM0.030
15) BCMALL; RM0.010
16) CFM; RM0.095

以上列表仅供于大家参考参考而已。大家请自己去求证与查看更多详情。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公司的共同点,除了“曾经”聘请过同一家审计行之外,还有它们都是仙股呢。懂得人应该自己懂吧。


Monday, 23 June 2025

三思 不是 用三个月时间来思考

延续这里的上一篇文章《会卖是师傅 是个迷思?》,我想做个小小补充。

上次的总结:买,要三思而行;卖;要见好就收。当中的“三思”,顾名思义可以被理解为:一次思考不够、两次思考还不足,再三思考,多方面考虑,思前想后、反复思考,才下结论及才行动。

我用了这么长的一段文字来描述“三思”,你是否觉得这趟思考之路似乎需要很长时间呢?

正正相反,我们不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不能够花这么长时间,在于思考功课上。

买前功课的思考真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吗?思考过程的第一步,也就是最困难的一步,是收集资料。放在以前,这样的资料集结真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因为以前我们依靠的是周刊、月刊、或年刊的资料(例如:年报、杂志)。不过如今,迈入资讯爆炸时代,社媒盛行普及,消息变得即时,搜集资料已经不用耗费太多时间了。不管是用Google,FB或者chatGPT,资料和数据是随手可得的,而且是以小时、分钟为单位。然后接下来的计算也不难。其实计算只需要一样工具:计算机而已,就够了。当然,如果你会制作EXCEL表格,或者使用任何投资软件、APPS的话,还可以省力与高效不少。这两个步骤加起来放到现在的科技时代都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

再者,同样因为是资讯爆炸时代的关系,我们不能够耗费太长的时间来思考。等我们思考的时段里,有可能特朗普总统已经收回、展缓、改变政策,U-TURN了,到时股价已经反弹,机会稍纵即逝,就这样白白地错失了机会。我记得一个近年最经典的V型反弹的例子,就是COVID-19前后的股市(看附图)。股市动态和情况不允许投资人有奢侈的时间来用。股市的情况瞬息变化,真的是一天一个样,一天一个价,今天不知明天事呢。

总结来说,“三思”指的是慎重考虑、权衡利弊;绝不是拖越长时间、越好。


S&P500 指数在2020年从三月份的最低点,再攀升回去,只用了3个月时间。


Monday, 16 June 2025

会卖是师傅 是个迷思?


我曾听过股界里有一句话这么道: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话语中想要道出的是,卖股的功夫比买股的功夫更艰难。

我自身的经历是:我看过及阅读过不少书籍和文章,教导大家如何计算、如何分析、如何做基本面功课等等。。。因此,关于买股之前的方法与技巧真的是百花齐放、眼花缭乱。需要烦恼的只是,你应该利用哪一个而已。但是,反之,我很少见过指导书或者文章,教导大家如何卖股、何时卖股的。。。当作我学会了其中一种买股的方法,往往却陷入了不知卖股方法的迷雾里。比如:我在早期买入ASTRO,它曾经攀升过,我抱着没有卖掉,如今它的业绩与净利大跌,它的股价也直泻不停。我满手是票,蒙受着大幅的纸上亏损。这是不是可以归咎于“不懂卖股”呢?

类似的例子不只一个。多年下来,我对此论述已经没有怀疑,直到最近。

最近,我又开始思考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投资方法(买和卖)是否不对。虽然先前使用319投资法可以看到不错的回酬,但是最近一年同样的方法似乎无法带来正面的回酬和更好的胜率。而且这一些的投资交易大多数都是一买就跌、越买越跌。。。才揽进不久,还没有打算要卖,市场已经让我的资金亏掉了。这样一想起来,不是我“不懂卖股”,应该是我“不懂买股”呢!

因为我不懂买股,所以才会跌入价值陷阱。

因为我不懂买股,所以才会在太高的价位入场。

因为我不懂买股,所以才会盲目地投资于生意正在走下坡的公司。

想象一下。一个商人假如用了很便宜的成本引进了一批货物。他就有很大的定价空间。打算依据市场普遍价位的话,可以把赚幅定在30%;打算进行优惠或薄利多销策略的话,可以把赚幅定在10%。这一切销售策略都有很灵活的设定空间,只因为进货成本足够低。那个商人为了采购这批货物,应该在背后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搜寻了多种管道、通过许多人脉、花时间准备了商业方案、进行了多次的商谈和议价,等等。。。

如果今天我买股做对了,接下来要卖,就只是需要决定回酬要设定多少,或者要赚多少的问题而已。赚5~10%回酬的人跟赚30%~50%回酬的人不都一样,不都是成功的卖股的师傅吗?这样一说下来,更加让我觉得卖股其实一点都不难。有利就套,卖股之道。如此而已。

回到买股方法。一定要做足分析研究功课,一定要搜寻浏览各种资料与数据,一定要适时更新经济动态与新闻,等等。。。最后的买入决定,必须要有由许多资料和数据来支持。

总结下来呢。

简单一句话:买,要三思而行 ;卖,要见好就收。



Monday, 9 June 2025

新交易模式 ---看特朗普的新闻

这是美国报章解锁的特朗普的股票交易模式呢。

简略地说:当美国总统宣布一项政策造成股市下跌的时候,投资人应该勇敢买入捞低。因为过不久,特朗普就会U转、暂缓、收回。。。这时股市就会反弹。

你觉得这样的策略可行吗?有用吗?




Friday, 6 June 2025

2025年5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6/6的日子了。现在网购节还有人在乎吗?我还是来交功课的。

以下是我5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增持PANTECH@RM0.71


卖出
减持DELEUM@RM1.52
减持PHARMA@RM0.290


每月一言

坦白说。每个月到了这个篇章,我都要绞尽脑汁去写。甚至现在回想,似乎每一篇部落格的文章,我都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写好。这可能显示出我不是一位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吧。

我自己也有去阅读很多投资人及网友的部落格、FB、YOUTUBE的日常习惯。我觉得他们真的写得很详细、深入、非常值得阅读。基本面分析做得非常专业,我一点都看不出原来他们不是大行的全职从业员。这常常让我觉得自愧不如,自己的文章在部落格界里献丑了。

这也同时可以解释为何我的部落格的流量那么低。不仅文章内容不够,而且我的投资成绩不标清,自然没有供参考的价值。相比起流量,我其实更在乎我的投资赚不赚钱这回事比较多呢。


      

Friday, 2 May 2025

2025年4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本来4月份股市的开局很坏(关税来袭),没想到在月底闭市时,综指竟然是上涨的。你说,股市是不是阴晴不定呢?


以下是我4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增持PANTECH@RM0.72
增持CNERGEN@RM0.27
新买入HAPSENG@RM2.59


卖出
减持PARAMON@RM0.955
减持MAGNI@RM2.12
减持INNO@RM1.64
减持DELEUM@RM1.40


每月一言

看到马股综指如此表现,我不禁在想,我是不是又犯了“恐慌卖股”的错。在月初关税公布之际,卖了4只股票;到了月尾,3只股票的市价比卖出的价格反而上涨了,意味着我卖便宜了。这样的持续轮回操作,不懂犯了多少遍?但是,能够说是有错吗?我们总是喜欢事后孔明地审视自己的行动。站在今天看回前几天的所做的一些事情,然后一边后悔、一边反省,说“早知道。。。” --- 不应该是这样的吧!有时候当时做的决定,在当时是最恰当的了。我们要接受过去,然后迈步向前走。我已经释然了。

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接下来,我有了一些想法。不管是买股、卖股、还是调整组合,全部方面都需要制定一些策略。好多问题要思考:

--买入之前的分析功课该如何、

--买入之后放置不管理这样对吗、

--表现不佳的股票该留或者该弃、

诸如此等等。。。

这样写来,越觉得自己虚耗了一大段的投资资历,白白让珍贵的时间溜走了。可知道复利效应需要时间的推动啊。

     

Monday, 21 April 2025

股价焦虑群体

看着股价上上下下,来回波动,投资人及散户们你们的情绪是不是被带着走呢?

我感同身受过了很多年。算是过来人。因此,以过来人的身份,我觉得股价焦虑群体可以分成三个:


第一个群体:

股价涨-- 开心

股价跌-- 焦虑

这种人只想立马看到股价上涨,赚到钱。算是铜级投资人群体。


第二个群体:

股价涨-- 焦虑

股价跌-- 开心

这种人想到还没有累积够股数,不想看到股价那么快上涨。算是银级投资人群体。


第三个群体:

股价涨-- 开心

股价跌-- 开心

这种人非常乐观,看事情是如半杯满的水一样,股价涨时就套利赚钱;股价跌时就累积加码。算是金级投资人群体。


不是说成为金级投资人群体就一定可以在股市赚钱。不过,能够做到像金级投资人的心态的话,至少情绪上不再被综指或股价左右。不会不时地恐慌,可以时时刻刻冷静,甚至安稳地睡上好觉。




Thursday, 17 April 2025

407大股灾后之反省。健忘症

股市是健忘的;投资人是健忘的。

我也是很健忘的。我忘记了股灾之痛;忘记了亏本之苦。

我忘记了风险;忘记了教训。我还忘记了使用自己创立的投资法。通通都忘记了。我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投资纪律。

5年前疫情肆虐、而后管制令实施造成经济停摆、以致于发生大股灾。当时我恐慌地卖股,蒙受亏损,失掉不少资本。那之后,我(以为)吸取教训,埋头研究方法,以免未来重蹈覆辙。

疫情后一开始的两,三年,我规规矩矩地遵循投资法,继续股市寻富。几年下来,全球(和大马)经济与股市恢复平静,风险骤降。不知从何时起,我已没有那么勤力做研究功课,估值计算也马马虎虎带过。浑然不知不觉自己不再居安思危。

就这样,5年后又遇到了新总统的关税引发的新大股灾!这次虽然我没有那么恐慌,但是个人股票组合的市值蒸发还是让人不安。

为何自己会将2020年大股灾的教训给掷之脑后?市场的平静与(表面)繁荣是不是会让人安逸及健忘?

反省、反省、反省!

取自南洋网 13/3/2020 的标题



Wednesday, 9 April 2025

黑色星期一(7/4/2025)之日记

这次一定要趁早在日历上记录一下。

黑色星期一(即2025年4月7日)发生了大股灾。这里指的大股灾是单日综指跌幅达4~5%左右的。 上次有如此幅度的暴跌,已经是大概5年前的COVID事件了。

当天打开所有即时新闻及投资APPS屏幕,满满的都是轰动的标题,惊人的数字等等。。。

其实特朗普关税政策在4月3日(大马时间)早就公布了。虽然3日和4日,股市都有大幅地下跌,但是终究不及黑色星期一来得凶。

我做了什么呢?以下是一些我当天采取的行动:

1)售股套现 -- 将还有纸上盈利的股票卖掉套现,留着作为储备金。涉及的股票只会在月底结算交易篇才公开。

2)没有捞底 -- 不敢接下跌的刀子。没有任何买股交易。

3)还有持股 -- 准备做长期持有的打算。现在卖掉的话,亏损太大。别恐慌。

这次的日记将会作为自己未来的参考、反思。









Thursday, 3 April 2025

特朗普关税

特朗普在美国时间4月2日,即被称为“解放日”,这一天公布了对全球国家的对等关税。

从4月3日开始,美国将对马来西亚课征24%关税;与之相比,据说大马对美国进口的关税是47%。

与其他东盟9国相比,对大马的关税落在第三最低的国家。最低的是新加坡(10%)及菲律宾(17%)。

美国的贸易战看起来已经转向全球各个国家,而不止针对中国而已了。 










Wednesday, 2 April 2025

2025年3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由于长假带来了几天的休息,这次总算有很多时间空闲出来写部落格文章。


以下是我3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增持PANTECH@RM0.77


卖出



每月一言

3月份的大马综指到了月尾闭市时如预料般地再次下跌了。同时,外资卖股的行动还在持续中,已经达到88亿了。我的股票组合目前是处于负回酬的情况的。不管是长期持有的股票,还是新买入的股票,几乎不能幸免。我猜测其他广大的股民应该也是遭遇差不多的股票表现和回酬。

更甚的是,最糟糕的事情还没有来到。特朗普的“解放日”关税政策即将在美国时间4月2日公布。不少分析员都认为大马应该不能豁免这项关税。只是究竟关税的幅度,及对大马实体经济的影响,唯有等待细节的出炉才能够进一步分析。

加上佳节休假的缘故,这两天的交易日应该会比较淡静,很多股民应该会选择先退场观望。究竟该如何为之后的股市部署呢?我也只能耐心等待、先冷静观望了吧。



    

Friday, 28 March 2025

资料集结:大马本地机构2024年派息

这里整理了大马本地资金机构在2024年的派息。 整体上,派息率和数额都是比往年更佳及上涨的。

公积金:




军人退休基金:



国家储蓄基金:






Thursday, 27 March 2025

转载分享:不焦虑的股票组合 及 投资回酬公式4则

今天阅读到了两篇非常有用的文章,值得分享给大家。


(1)在近期的股市波动中,你是否感到焦虑?是时候审视自己的股票组合了。 说不定可以治好你的焦虑症。请读这篇文章:【南洋商报】投资组合让你焦虑?/谭凯俊

从这文章里,我摘取及收藏了一些精华:

- 如果你的投资组合让你夜不能寐,那问题可能并不在市场,而在你的资产配置

- 市场波动是常态,情绪波动才是问题。市场涨涨跌跌是自然规律,真正让投资者痛苦的,往往是他们的投资组合缺乏合理的资产配置,导致承受了超过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波动

- 一些投资者以为自己做了资产配置,实际上买入的资产相关性极高,例如同时持有多只科技股,而忽略了真正的分散化。真正的多元化应该包括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甚至不同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

- 一些投资者总是试图预测市场的顶部和底部,频繁进出市场。但现实是,大多数人很难精准把握市场拐点,反而容易在市场恐慌时卖出,在市场高涨时追涨,最终收益不佳

- 投资的本质是长期博弈,而非短期投机。与其在市场下跌时恐慌,不如在平静期就做好资产配置,确保投资组合能经受市场的风浪考验

- 投资者需要认识到,没有完美的投资策略,只有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资产配置的目标不是追求短期最高收益,而是实现长期稳定增长

- 如果你的投资组合让你感到不安,那就应该重新审视你的资产配置,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保持理性投资



(2)你以为计算投资回酬就只是{总收益÷于总成本}这样而已?那你跟我一样孤陋寡闻了。原来计算公式有至少4则。且看这篇文章娓娓道来:【东方日报】老萧:投资回酬好不好?学会这公式不再被人忽悠!

从这文章里,我摘取及收藏了一些精华:

- 总投资报酬率(Return of Investment, ROI)>>> 公式:ROI(%)=投资净损益÷总投入成本

- 年均复合成长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 公式:CAGR(%)=(期末价值÷初始价值)^(1÷年数)-1

- 内部报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 使用电子表格工具如Excel或Google Sheets来计算

- 延伸内部报酬率(Extended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XIRR)-- 同样使用电子表格工具如Excel或Google Sheets来计算

- 学会计算自己的投资年化报酬率非常重要,除了适时评估自己的投资绩效,也能了解自己正在接触的金融产品,是否合乎自己的回酬目标。


非常鼓励大家阅读上面两篇文章。你一定可以收益不浅。


Thursday, 20 March 2025

一样是3月股市调整 对比2025年跟2020年

虽然3月份还没有结束,但是至今为止股民们已经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股市表现。今年刚踏入3月份,大马综合指数就开始节节败退,从2月28日的1574点,一直跌至3月12日闭市报1484点。当中有几天的交易日还出现千只股票跌价的现象呢。来看看财经标题:




纵然新闻标题有些唬人,但是感觉上很多投资人蛮冷静的,没有在怕。恐慌卖股潮没有明显出现。这是好事。截至3月19日,马股综指已经回弹至1517点了。

不过,浅谈一下2025年3月的股市调整的规模啊。3月12日单日综指下跌35点或者2.3%。这个指数凡是超过1%的波动,都算是巨大的。那么,YTD的综指变化则是下跌148点或者9.1%而已。

相比起2020年3月份的黑天鹅事件(COVID),那时3月19日,在政府宣布MCO1.0后,综指单日下跌19点或者1.6%。YTD的指数变化下跌382点或者23.9%呢!看看这两者的比较,显得今年的3月12日的跌幅少很多。


目前经济情况全视乎特朗普关税的政策,暂时没有2020年全球封闭经济活动来得严重。当然,外资从大马股市撤走80亿也是实实在在的事实。邻国印尼股市在周二遭受重创,也难免引发投资人担忧。我觉得现在不是止损的时候,只不过应该避开估值高昂的股票,注意一些优质股出现抄底机会。说不定这又是一次致富的机会呢?



Tuesday, 18 March 2025

2025年2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最近,真的事业很忙,连看财经新闻的时间都减少了,只能选择性地读主要的一些。忙里偷闲,少不了看看股价走势,做一些交易。


以下是我2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增持DXN@RM0.51
增持SCICOM@0.77
新买入PANTECH@RM0.85
新买入AUMAS@RM0.76


卖出


同月买卖
MYEG-- 买@RM0.938; 卖@RM0.910 (亏)



每月一言

写这篇文的时候,是3月中了。从这个时间点看回去2月份的股价,其实多只股票都显得买得贵了。因为踏入3月份后,大马股市遭受打击,外资撤资继续扩大,综合指数跌穿1500点,至最低1484点(3月12日),千只股票同时一起下跌。我的股票组合不能幸免于灾,包括上面提到刚刚1,2月份才买入的股票也是同样下场。

简略地回顾一下我买入及增持的原因。DXN 、SCICOM、 PANTECH 这3只股票估值诱人,它们的股价下跌应该不关业绩的因素(业绩不差)。然后我买入AUMAS,是因为听了别人的建议。这是我这么久以来,久违地听取第三方的买股意见。它的公司是主力于开采金矿,最近传出谣言丑闻,股价被打压下来。但是,国际金价还是呈现上涨的趋势,并刚刚破了3千。

还有一只股票 MYEG,回看起来,跟我真的八字不合。每每买进它之后,股价一定开始跌,逼得我早点止损。记得上一次,是在COVID发生的时候,整个股市暴跌,我也恐慌地卖掉了(整个交易也是短短几天而已)。这一次,我看到它的业绩非常漂亮成长,认为未来前景不错,就大胆地买入(其实它的估值不符合我的条件)。哪知道,前脚才买入,后脚就曝出它要配股的消息,股价立即下跌。当然卖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不喜欢配股。业绩这么漂亮,为什么还要跟股东们筹钱呢?看来,以后我还是不去碰这个股票(迷信咯)。

回到上面说到的马股暴跌。可以看到我是很理性地计算估值才买入股票的,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大势、大市不是我能掌控得到。可是,我选择冷静,不再恐慌退场。股市的习性是每次都可以挺得过去的。


   

Monday, 24 February 2025

2025年1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差一点忘了要更新这个部落格,幸好还来得及。


以下是我1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新买入DXN@RM0.53


卖出
减持HOMERIZ@RM0.61
卖完MALAKOF@RM0.91



每月一言

究竟该如何在股票投资上取得获利(本来是想写“成功”这个词,但是三思后觉得格局太大了,含义太笼统了,难以定义)呢?上个月,我想了很多;这个月,依然在思考着。我出的文章量也可以看得出,过去的一个月已经跌到零生产了。

换个焦点,看看最近的股市表现。KLCI综合指数跌穿1600点,反弹无力。外资净卖超过40亿令吉马股,写下连续18周卖股记录。反观邻国新加坡的股市,受金融股推动,创下17年新高之际,表现优于亚太区域的大多数竞争对手(尽管它的IPO 市场差于大马很多)。个人投资表现不好,可以跟宏观股市挂钩。但是你知道,还是有一群投资人是赚钱的吗?值得思考的是,投资表现佳的投资人呢,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市场行情里做到不一样的成绩的?这在在地表示:想要在股市里赚钱,是有挑战性的,需要真本领。我想做有真本领的投资人!


   

Thursday, 9 January 2025

2024年12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踏入2025年了。HAPPY NEW YEAR!! 交易篇章即将迎来新的一页。在那之前,先回顾一下去年最后一个月份的记录。

以下是我12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无~


卖出
减持BAUTO@RM1.65
减持SKPRES@RM1.18
减持MALAKOF@RM0.775



每月一言

有没有发现?这里最近的几篇文章好像有点积极。。。过头。而且,又取了新的“口号”呢!其实,事情来得正巧,刚好碰上年尾12月许多人都在搞回顾的时候,我突然有“新”的念头涌上脑里。这个念头起源于一个问题:为什么投资财富没有像我所想的那样取得很好的增长?当时,我在为钱而烦恼呢。

感觉上,我的投资法已有小成,能够找到理想的股票目标;每个交易日时,手机荧幕上,我买入的股票有多只正在显示上涨的青色。这种感觉好像有爆富到,真爽!

这种感觉是骗人的。到了月底/年尾结算时,根本不是爆富那一回事。总值只有3位数在变动的事实,好像冷水一样狠狠地泼过来,泼醒了我。

我以为,作为业余投资人,“被动投资”才是我应有、唯一的策略。这十年下来,我没有详细地记录与观察我的投资组合的表现,就如同买了,把它收在保险箱里(巴菲特的建议),守株待兔地等它若干年后自动增值,钱滚钱。

我真傻,又错得离谱。去年,我终于拿出账本算一算,发现钱根本没有变多。我的钱在过去的这十年(可能更久)就这样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地躺在那里虚度时光、没有长进(像极了它的主人,我,一样)。

2024年已经过去了,我对投资致富的白日梦、奢望也已经是历史了。我的投资想法已经做出天翻地覆的改变了。今年开始,就是新的开始,执行新的计划,主动争取最好的回酬。这里将会记录我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