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Art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得.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得. Show all posts

Tuesday, 15 July 2025

过去、现在、还缺了一个。。。未来。。。

这是我个人的方法(应该也是挺普遍的方法吧)。搜集过去5到10年的公司业绩数据,并利用常见的财务比率公式(比如:PE,DY等)来计算估值;再比较现在最新的市价,判断估值是否便宜,最后决定是否买进。有网友跟我用一样的方法吗?

但是,作为一个使用者,我要告诉你,利用上面所述的方法,有时赚,有时赔。明明一只过往业绩非常漂亮的股票,可偏偏自己一买入就开始下跌,要么忍痛割肉,要么被套很久。这是让人困惑的事情:过往业绩好的股票未来就一定持续优秀吗?过往业绩欠佳的股票未来就没有翻身的可能吗?

市面上的基金投资项目说明书大多数都注明了一则免责或自担风险声明,如: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表现、过往表现并非对当前或未来结果的可靠指标、诸如此类等等。基金公司本来应该鼓励顾客买进他们的基金啊,为什么却写下这样‘贬低’自己基金的一行字呢?有可能是因为执法单位(国行)的规定;但是,也有可能是他们其实也无法保证基金的未来表现呢。

回顾我投资失利的个股,我发现赔钱的原因主要是中了价值陷阱(比如:基本面恶化、财务失真)、或栽在夕阳生意(比如:传统媒体)。因此,我有一个很简略的结论:我用的方法缺少了一个元素,那就是‘未来’。我只是做了过去数据的统计分析,然后指望业绩表现会一直历史重演,股价会周期性摆动,我就从中套利。但是,我完全忘了未来可能会改变,忽略了去看前景如何。如果一间公司的生意没有未来,那么投资人如何能够赚钱呢。

从基金购买声明以及我个人的经历,都可以看到我的投资方法还缺了~~对个股的未来业绩的分析与研究。

接下来的个股分析,除了过去以及现在,我还需要考虑‘未来’。预测未来是一门很深的功课呢。



Monday, 23 June 2025

三思 不是 用三个月时间来思考

延续这里的上一篇文章《会卖是师傅 是个迷思?》,我想做个小小补充。

上次的总结:买,要三思而行;卖;要见好就收。当中的“三思”,顾名思义可以被理解为:一次思考不够、两次思考还不足,再三思考,多方面考虑,思前想后、反复思考,才下结论及才行动。

我用了这么长的一段文字来描述“三思”,你是否觉得这趟思考之路似乎需要很长时间呢?

正正相反,我们不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不能够花这么长时间,在于思考功课上。

买前功课的思考真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吗?思考过程的第一步,也就是最困难的一步,是收集资料。放在以前,这样的资料集结真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因为以前我们依靠的是周刊、月刊、或年刊的资料(例如:年报、杂志)。不过如今,迈入资讯爆炸时代,社媒盛行普及,消息变得即时,搜集资料已经不用耗费太多时间了。不管是用Google,FB或者chatGPT,资料和数据是随手可得的,而且是以小时、分钟为单位。然后接下来的计算也不难。其实计算只需要一样工具:计算机而已,就够了。当然,如果你会制作EXCEL表格,或者使用任何投资软件、APPS的话,还可以省力与高效不少。这两个步骤加起来放到现在的科技时代都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

再者,同样因为是资讯爆炸时代的关系,我们不能够耗费太长的时间来思考。等我们思考的时段里,有可能特朗普总统已经收回、展缓、改变政策,U-TURN了,到时股价已经反弹,机会稍纵即逝,就这样白白地错失了机会。我记得一个近年最经典的V型反弹的例子,就是COVID-19前后的股市(看附图)。股市动态和情况不允许投资人有奢侈的时间来用。股市的情况瞬息变化,真的是一天一个样,一天一个价,今天不知明天事呢。

总结来说,“三思”指的是慎重考虑、权衡利弊;绝不是拖越长时间、越好。


S&P500 指数在2020年从三月份的最低点,再攀升回去,只用了3个月时间。


Monday, 16 June 2025

会卖是师傅 是个迷思?


我曾听过股界里有一句话这么道: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话语中想要道出的是,卖股的功夫比买股的功夫更艰难。

我自身的经历是:我看过及阅读过不少书籍和文章,教导大家如何计算、如何分析、如何做基本面功课等等。。。因此,关于买股之前的方法与技巧真的是百花齐放、眼花缭乱。需要烦恼的只是,你应该利用哪一个而已。但是,反之,我很少见过指导书或者文章,教导大家如何卖股、何时卖股的。。。当作我学会了其中一种买股的方法,往往却陷入了不知卖股方法的迷雾里。比如:我在早期买入ASTRO,它曾经攀升过,我抱着没有卖掉,如今它的业绩与净利大跌,它的股价也直泻不停。我满手是票,蒙受着大幅的纸上亏损。这是不是可以归咎于“不懂卖股”呢?

类似的例子不只一个。多年下来,我对此论述已经没有怀疑,直到最近。

最近,我又开始思考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投资方法(买和卖)是否不对。虽然先前使用319投资法可以看到不错的回酬,但是最近一年同样的方法似乎无法带来正面的回酬和更好的胜率。而且这一些的投资交易大多数都是一买就跌、越买越跌。。。才揽进不久,还没有打算要卖,市场已经让我的资金亏掉了。这样一想起来,不是我“不懂卖股”,应该是我“不懂买股”呢!

因为我不懂买股,所以才会跌入价值陷阱。

因为我不懂买股,所以才会在太高的价位入场。

因为我不懂买股,所以才会盲目地投资于生意正在走下坡的公司。

想象一下。一个商人假如用了很便宜的成本引进了一批货物。他就有很大的定价空间。打算依据市场普遍价位的话,可以把赚幅定在30%;打算进行优惠或薄利多销策略的话,可以把赚幅定在10%。这一切销售策略都有很灵活的设定空间,只因为进货成本足够低。那个商人为了采购这批货物,应该在背后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搜寻了多种管道、通过许多人脉、花时间准备了商业方案、进行了多次的商谈和议价,等等。。。

如果今天我买股做对了,接下来要卖,就只是需要决定回酬要设定多少,或者要赚多少的问题而已。赚5~10%回酬的人跟赚30%~50%回酬的人不都一样,不都是成功的卖股的师傅吗?这样一说下来,更加让我觉得卖股其实一点都不难。有利就套,卖股之道。如此而已。

回到买股方法。一定要做足分析研究功课,一定要搜寻浏览各种资料与数据,一定要适时更新经济动态与新闻,等等。。。最后的买入决定,必须要有由许多资料和数据来支持。

总结下来呢。

简单一句话:买,要三思而行 ;卖,要见好就收。



Thursday, 9 January 2025

2024年12月份股票交易记录

踏入2025年了。HAPPY NEW YEAR!! 交易篇章即将迎来新的一页。在那之前,先回顾一下去年最后一个月份的记录。

以下是我12月份简略的交易记录:

买进
~无~


卖出
减持BAUTO@RM1.65
减持SKPRES@RM1.18
减持MALAKOF@RM0.775



每月一言

有没有发现?这里最近的几篇文章好像有点积极。。。过头。而且,又取了新的“口号”呢!其实,事情来得正巧,刚好碰上年尾12月许多人都在搞回顾的时候,我突然有“新”的念头涌上脑里。这个念头起源于一个问题:为什么投资财富没有像我所想的那样取得很好的增长?当时,我在为钱而烦恼呢。

感觉上,我的投资法已有小成,能够找到理想的股票目标;每个交易日时,手机荧幕上,我买入的股票有多只正在显示上涨的青色。这种感觉好像有爆富到,真爽!

这种感觉是骗人的。到了月底/年尾结算时,根本不是爆富那一回事。总值只有3位数在变动的事实,好像冷水一样狠狠地泼过来,泼醒了我。

我以为,作为业余投资人,“被动投资”才是我应有、唯一的策略。这十年下来,我没有详细地记录与观察我的投资组合的表现,就如同买了,把它收在保险箱里(巴菲特的建议),守株待兔地等它若干年后自动增值,钱滚钱。

我真傻,又错得离谱。去年,我终于拿出账本算一算,发现钱根本没有变多。我的钱在过去的这十年(可能更久)就这样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地躺在那里虚度时光、没有长进(像极了它的主人,我,一样)。

2024年已经过去了,我对投资致富的白日梦、奢望也已经是历史了。我的投资想法已经做出天翻地覆的改变了。今年开始,就是新的开始,执行新的计划,主动争取最好的回酬。这里将会记录我的里程碑。

  

Tuesday, 24 December 2024

计算胜率 给我的投资打分

来到了2024年12月底。圣诞节就在明天。

离COVID肺炎的爆发和第一次MCO的实施不知不觉已经有4年了。这个全球性的疫情影响了我们的健康。同时,我发觉这个事件也很大程度地左右了我如今的投资法(319投资法)。

我试着回顾了一下,审视了我的股票投资方法的最新表现。

我的审视方法是透过计算胜率(WIN RATE)来衡量我的2种投资法。计算胜率的方法是:对比2024年52周股价而显示纸上盈利的个股数量除以股票组合的总数量得出的数值。 例如,如果在10只股票有7只显示纸上盈利,那么胜率就是70%。

成绩是:


我现有的股票组合是用了2种投资法来分别买入并构成的。一种是自创于2020年之前,另一种是自创于2020之后(主要指的是疫情之后)。从这里,大家可以留意到我有一些股票已经持有超过4年以上了。我一直持有(还没有卖掉)多年,也是因为这一半的股票组合是处于纸上亏损的。我选择不止损。其实,有蛮多的股票在当年MCO的时候,被我恐慌地抛售掉了。恐慌过后,痛定思痛,我才另外又自创了319投资法,直到今天一直在使用。

从我以上的审视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发现【2020年之后的投资法】的胜率比较高(76%)。也意味着每4只股票,有3只股会带给我正面的回酬(不计回报率高低)。这应该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值得我为自己增加信心。

必须注意的是,上面的胜率只是显示纸上盈利,不是实际盈利。也就是说,我的【2020年之后的投资法】,只能够帮我选股买股而已。而卖股则是另一门功夫了。明年我正是要琢磨这卖股功夫和窍门。理论上,是要趁纸上盈利的时候,就要卖股套利了。有利润就套现。2025年开始,我要实现真正的胜率(赚钱),假以时日获得财富自由。




Thursday, 19 December 2024

有利就套,财富才到

看着持有的股票,从纸上盈利变成纸上亏损的那种感觉,是五味杂陈的,甚至是懊恼后悔的。明明开始有赚钱的,为什么不要早点套利变现?为什么要继续等?现在又是一场空!

‘不要早点套利变现’的原因是:还没有达到目标水平!
‘要继续等’的原因是:还有可能再上涨!

说白了,就是贪婪。

仔细想想看,“目标水平”是怎么算出来的?PE值,然后未来净利 -- 这些?解了这道‘数学题’就会得到答案(回报)吗?那小六学生都会变百万富翁了啦!?

然后换想想看,“可能再上涨”是基于什么理论呢?真的是理论吗?比较是期望,是赌博,或者是可能性吧!?

结果等到来股价跌,不就是空欢喜一场咯。

我最近的失利例子就是:BAUTO了。看下面它的股价表


有股民会酸说,你没有发现中国电动车在大马的热潮吗?你没有发现BAUTO的基本面即将变差了吗?你们说得没错。我一直在领取它的丰厚股息,太舒适了,后知后觉。那么这家公司会予以转型并成功吗?这将视乎管理层的能力了,往后的日子才知道。我现在觉得我的资金将要被套在这股票很久一段时间了。

如果我在更早的时候就套利的话,就可以赚到了。这是“事后孔明”的想法没错。同时,也是“经一事,长一智”的教训。我决定吸取这次的教训,下定决心、改变策略 == 适当时机 / 合理价位,趁机套利。

有利润就套利、有利润就锁住利润、重复这样许多遍。。。。。。财富应该可以复利式地累积起来。这是我的新心得。





Thursday, 28 December 2023

说服自己 投资回报30%就好

投资人谁不是想赚钱的?不想赚钱的就不会成为投资人。

我投资股票,因为我想赚钱。

虽然我想赚很多很多的钱,不过在股市里久了,就会见识到它的“情绪不稳”的脾气,及“昙花一现”的珍贵。纸上盈利可以从50%,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之间,下跌至负10%等等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虽想一下子赚个盆满钵满,但是追求高回报,好像追彩虹一样 - 永远都抓不到它的边。知道是一回事,心里总是不甘心、还是存有侥幸之心。因此,这篇是写来给自己看的。


投资回报有30%就好


30%是少于100%、75%、50%等等。但是,>50%的回报很难被重复、复制。


而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就别看其他投资人的战绩了。


1年30%回报也许看起来不多。拉长10年,年年30%来计算,不是一个小数目。


为什么不是20%呢?自己看看。


所以,30%投资回报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达到目标后,还是趁早套利吧。



Wednesday, 9 August 2023

不学巴菲特、要学杨过

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成就是壮举,直至目前仍然没有人可以超越。股神巴菲特每年会亲自书写“给股东的信”,被全球的投资人视为“圣经”。除此之外,关于股神的投资法则,很多第三方作者纷纷做了研究,然后推出了著作。只要打着股神投资法旗号的书籍,很少有不好卖的。我也是买了很多本。

学习投资是好的、应该的。但是,只学巴菲特终究是限制了自己。股神有自己独步的投资之道,一直为他赚取了丰厚的回报。你学习他,可以学到七成吗?你只是在摸索着股神的方法,并不是师父直传的呢。你只是模仿他而已,做股神的影子。最重要的一点,这样可以晋升投资达人阶级、持续赚钱吗?

很多人应该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有一本是“神雕侠侣”,里面的男主角是杨过。没有读过原创小说的话,应该也会有看过电影或电视剧,所以对杨过应该不陌生。英俊潇洒的杨过有许多女主为他倾心(这是题外话)。年轻时的杨过有过很多际遇,得到过很多高人指点,因此他会的上乘武功有很多,比如:玉女心经、九阴真经、打狗棒法、蛤蟆功、弹指神通等等。这些武功用于对付众多武林中人,根本是绰绰有余。但是,真正让杨过达到武功的巅峰,是他断臂后期自创的“黯然销魂掌”。之前学过的上乘武功为杨过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凭着自创的“黯然销魂掌”创造了神雕侠的威史。

学习榜样就应该是杨过,不是巴菲特。你应该学杨过去学习各门各派的武功(各种不同的投资法),然后融会贯通,再钻研出自己最擅长的武功(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方法)。

股神是股神,你是你。你不是股神,你是独一无二的(unique)。就用你自己的方法来投资股票增加财富吧。



Thursday, 3 August 2023

高风险 低回酬

呃,标题好像错了?那句话应该是高风险 高回酬吧?

没有错。我在这里要讲的真的就是:高风险 低回酬。这是个人新的投资回酬的期待值。说白了,就是:对于高风险的股票,我将订下低回酬的目标。例如,假如我要交易CAPITALA(PN17公司)的话,只要达到大约10~20%的溢价,就可以卖出套利了。

每一只股都可以交易(不一定是投资)。不管是好股、非好股、PN17股、空壳股,只要这一只股票还在交易所上,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进行交易与否。大马市场有九百多只上市公司股票,若你只将目光摆在好股上,选择可能只有一百多只,而且大多数股权都是稳稳地掌控在创办人家族及富裕的投资人手上。要等到股价出现便宜的估值,机会几乎是等于零。我们又何必痴痴及苦苦地继续等待呢?烂船还有三寸钉、二手车都还有二手的市场。只要价钱对了,哪怕没有人想要买或卖。

投资好股 === 风险较低
买入非好股 == 风险较高
即使是好股,只要是投资就有一定的风险。同意吗?比较之下,买非好股自然带有很高很高的风险。因此,当你为促成任何一桩交易,你必须先了解与承担其风险,这不是必然的吗?我个人觉得“冒着风险取得回报”是逻辑的。但是,必须采取一些风险控管措施。而“高风险 低回酬”正是这个策略。

想象一下比特币这个高风险金融产品。如果你买比特币,你会打算长期持有呢?还是溢价30%后就卖掉?哪一个才是比较稳当的做法?

执行“高风险 低回酬”的策略,见好就收割,袋袋才平安。这也是一个“不贪”的投资人该有的成熟心态。

注:这里没有鼓励大家买卖非好股,PN17股的意思。纯粹在于要表达我自己很个人的策略与想法。



Tuesday, 13 June 2023

大马综合指数跑输 IPO股

截至6月9日,大马综合指数 KLCI 从今年第一天开市的1473点,下跌至1376点,跌了6.6%左右。相比起今年陆续首发先股IPO的表现,KLCI 逊色很多。从16只新股当中,有11只股票报出上扬的成绩。最好的是SANCY,取得超过300%惊人的升幅;最差的是VLB,也有约12%的升幅。




如果你看到标题因此以为我在反映股市悲观的情绪,那就是标题下错了呢。综合指数内涵盖的成分股,如银行金融股、油气、种植等等,表现不好,但是它也不完全反映出全部九百多家上市公司的表现呢。

往乐观的方面想,在这样的世道里,还有股票可以取得正面的回酬(而且是相当巨大的回酬),我认为这表示目前并不是一无可取的熊市。除了IPO股,我相信还有一些潜质股没有被挖掘出来。大家可以好好地选择个股,应该还是可以在石堆里找到钻石的。


Tuesday, 16 May 2023

散户的实力

散户投资人真的没有实力与大户抗衡吗?未必。

两年前在美国就发生过散户集体撼赢一间对冲基金公司,股价升飞天,最高录得2850%的升幅。你没有看错。升幅是以十倍为单位来算。这两只股票是当时的先锋和代表:GAMESTOP及AMC。但是,它们的业绩与前景都是不好的。这阵“次股暴涨旋风”被统称为MEME-STOCK CRAZE。

 

哪么这阵旋风是不是可以被复制的呢?当然可以(虚)。

先回到了解为什么这些股票可以被捧上天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一大帮的散户团结起来,买高卖高、买更高卖更高。。。一直这样地交易下去。(当中还牵涉到做对冲的反噬,这里就点到为止。)。隔了两年,这两只股票的表现怎么样了?巅峰已过、大幅回落、过气不谈。表面是团结力量,其实是羊群效应。平时一群无纪律的大家乱哄哄各干各的,只要一头羊或一个人带领去那里,其他羊或人就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跟着行动。但是,终究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获得利益后分头脱队走了。
 


散户要团结起来谈何容易。根本不切实际、一点都不可靠。唯有自己可以帮助自己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投资路上,散户的实力就是孤独。



Friday, 12 May 2023

先天的实力

投资之前,先认清自己的实力。

我们都不是股神。全世界公认的股神只有巴菲特 Warren Buffet 一人。

只有他才可以征服股市,战无不胜。绝大多数他投入的股票,都无往不利,赚得盆满钵满。除了因为他选中的股票拥有好基本面及前景,最独特之处是他自带的股神效应。最近他刚刚买入日本投行企业,股价就立马上涨至新高了。

我们这些平平凡凡、默默无闻的散户投资人一定要认清这个事实。因此,不要以为我们所投入的股票,第二天就会上涨了。 然后,第三天股价依然没有起色,甚至下跌时,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我们没有先天的名人效应,不可能在股市里叱咤风云、一呼百应。不可能要它涨,它就涨,这么霸气。做好这样的心理建设,明天人生/ 股市会更好。

 


Thursday, 15 December 2022

获利能力

大家应该不会不知道GRAB吧?但是你想过投资GRAB吗?(是的,GRAB公司在2021年12月2日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

(还)没有投资的话,那就好了。因为总部位于新加坡的GRAB,在上市后的一年里股价跌破IPO价,市值还一直下跌着。


要问为什么这么‘好’的公司,股价却表现不济呢?从生活层面来看,在大马,GRAB的召车业务独霸一方(近乎垄断)、送餐服务市占率高高在上、电子钱包也为官方和大众所使用。

但是,它跟图表里的其他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还没有盈利。

说白了,这些新一代的科技公司一直在烧钱,拼成长、拼用户,就是不把获利放在首位。

投资最重要是必须选择一家有盈利的公司。这不是应该的吗?

 

Wednesday, 20 October 2021

板块大风吹

《鱿鱼游戏》里有几个儿童游戏(变相成致命性的成人金钱追逐游戏了)。股票市场也有一种儿时游戏。

“大风吹,吹什么,吹。。。” 这个名为“大风吹”的游戏,相信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甚至很可能都有玩过。

股票市场需要有投资主题轮番上场,投资人才可以不断地交易股票,这样才不会沉闷。这样的操作跟“大风吹”游戏非常相似。

“大风”不停地在吹,上个月吹在钢铁板块,这个月风向变了,吹在运输板块,可以说一直在更换不同的行业行情。从大马交易所的各个指数里可以大概看出的过去大势是(看下图):去年8-10月保健指数(手套股)大涨,之后坠落;去年12月至2021年1月轮到金融业、种植业;今年3-4月轮到消费性行业、建筑业、房产业;目前就轮到科技业与运输业最夯了。

当“大风吹”到运输板块时,没有持有或买入货运股的投资人,就会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大赚一番,而自己就被冷落在一旁干等。这种滋味散户多少都曾经尝过。

了解到如此股市“大风吹”的习性,你会选择随着风势或风向而投资(跟风)吗?我个人则是认为多元化股票组合才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方案。不必一直追逐新趋势,不必抓起涨点,不必错失良机。以不动应万动的原则,就不用空忙碌而无所得了。

 





 

Tuesday, 23 March 2021

大股东对前景出现不同看法 ~~ 你又怎么想?

今天的财经新闻出现一种蛮吊诡的情景:同一个手套业,不同的公司大股东,做出相反的交易动作。

市场上,投资人都知道顶级手套的掌门人兼大股东从去年就开始一直买回自家的股票。反之,最新的公开资讯显示COMFORT GLOVE的大股东则卖掉及减低持股少于5%了。

买入者看好手套的前景;卖出者则看淡?

还是,买入者觉得股价被低估;卖出者则认为被高估了?

如果我们撇开“手套”这个领域不谈,假设只是获晓有两位富豪/知名人物对某一个股票或行业意见不同。大家会相信哪一位呢?平时跟风的投资人会选择靠哪边呢?还是以上两位的看法都不买账,会从众跟群(社交平台)?

若上面是个选择题,只看名人效应的散户是不是会犹疑不决,左右为难?

因此,这里还是呼吁大家自己做功课、研究,然后自己判断与决定。钱是自己辛苦得来的,不应该轻易地托付给他人。自己的判断所亏损掉的是钱,但是却可以赚到经验和学问。不断的学习与改进,未来会通通拿回来。

 

Tuesday, 23 February 2021

估值调一调,可以买了?


股票投资讲求的是:计算合理价,比较目前的市场价,然后决定买或卖。后面两句讲述的是投资行动,而前面就是估值方法。每个投资人都知道最基本的估值法就是本益比(PE)估值法、净资产(NTA)估值法等。 这些也是最古老的几种方式。

因为有局限性,上面的基本估值法往往让人看着一些股(比如:成长股,新兴股,科技股等等)兴叹而不能买入。大家可以看到连股神巴菲特以前也没有买科技股(近来波克夏公司买入苹果公司应该是他的副手的决定,还是股神变了?),因为巴股神的价值投资也是在运用着基本估值法(具体是哪一个我就不清楚)。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不是用估值法于股票投资的。例如:什么筹码面啦、抓主题啦、抓趋势啦、找暴涨点啦等等。这些方法应该是根据交易成交资料及“庄家”的背后举动来决定是否要进行买卖,可以说跟估值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这里就不再提了(我也不会)。

说回估值法。

股票不能没有人投资。如果投资人要放钱进去那些成长股或新兴股,那么就需要有正当的理由。因此,当他们锁定一些心水股票或公司时,就可能创造出新的估值方式来合理化买入的计划(例如下图)。

到底有多少成功的例子,无人知道。新的估值法是否真的不行,也无法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面的做法顺序调转了。

我们自己必须避免犯了“先有目标,再合理化”的做法。坚持先计算估值,才决定买卖。估值过高的话,就坚持不买,不要尝试去合理化。

 

Wednesday, 23 December 2020

面对千股齐跌之感想

已经连续三天大马综合指数都在下跌。其中两天跌了高达1%,而且还见证了千只的下跌股。


由于社交媒体上的投资群组开始议论纷纷,我才注意到呢。

面对这种千股齐跌的惨况,我的感想只有几个字:无奈、无感、无动于衷

无奈 ~~ 股市的综指暴跌与多只股齐跌有很多外围因素(如:经济不振、政治不稳定、战乱等等)。这些因素都不是个人能够控制的,散户根本就无可奈何。

无感 ~~ 今年的股市风风雨雨,波动异常,跌过最深也爬过上来,好像坐云霄飞车般非常刺激。到了今天,我已经麻木了,再也没有感觉。

无动于衷 ~~ 需要止损吗?或者套利吗?我的建议是:什么也不用做。只要当平常一样,严谨地遵守自己制定的投资策略及纪律。这样就够了。


Thursday, 4 June 2020

MCO惨痛的教训(三)(股票篇)

之前的MCO惨痛的教训的两篇,都只是写了关于个人所面对到的财务管理问题。这一篇就想浅谈一下自己在MCO前后的股票投资所领悟到的教训。

故事就要从MCO开始之前,也是在3月份时,股票市场遇上了两个崩跌(即3月9日星期一和3月13日星期五)。那时候,新冠肺炎(COVID-19)已经开始在全球蔓延开来,实体经济看起来会遭受严重打击。我基于这些“熊市”的预兆和现金流问题,所以就“恐慌抛售”(Panic Selling)掉大部分的持股。然后,就进入MCO了,看淡市场的想法更加强烈。因此,我自律性地实施“买股管制14天”。后来,14天的管制几乎跟MCO一样延长了75天,直到5月31日结束。虽然说是解除管制,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买卖交易。

现实来了。抛售了股票后,大马股市的交投量大增(是许多年未见得)、很多股价也大升,就好像来个V型反弹一样。忍不住偷偷地看回卖掉的股票表现(平时我已经习惯不看回卖掉的股票的)。一看之下,心中按捺不住后悔与挫折。大多数的股票也反弹了,升上高于我的卖价;而且还有一半的股票甚至反弹高过我的买价(看下图)。



“怀疑人生”过后,这里就列出一些教训给未来的自己:

1)不要用贷款来买股(不管是信用卡贷款、个人贷款、房屋贷款、或Margin)
2)先好好地理财(避免入不敷出的情况)
3)只用闲钱来投资股票(预留足够的储备金给几个月的生活开销)
4)对选股要有信心(不要轻易被股市动荡吓到)
5)买在便宜价(至少拥有一些安全边际)
6)分散投资在不同领域的股票(即使是MCO或COVID-19期间或熊市,还是会有受惠的企业或股票)